从市场热度与实际落差来看,2025年3月Manus虽推动全国对智能体的热潮,但其实践体验与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距。这种“热概念、冷体验”的现象,暴露出当前技术水平与大众期待的断层——即便头部产品也难以突破场景限制,更遑论满足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决策需求。从技术本质来看,目前市场上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智能体。所谓“智能体”多数是垂直领域的自然语言问答系统、数字人等换名而来,仅能完成信息交互类基础任务,远非能够感知环境并自主采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代理体。例如,工业场景中被宣传为“智能体”的系统,实则是预设流程的问答工具,无法像人类操作员那样根据设备温度、振动频率等多维度环境数据实时调整生产参数,这种“伪智能体”的泛滥进一步模糊了技术认知。
从产业生态来看,真正的智能体绝非单一企业能独立完成。其核心在于A2A协议(智能体间交互协议)和MCP协议(多智能体协作协议)的普及,需要实现跨企业、跨系统的智能体协同。当前各企业多聚焦于封闭场景的工具化开发,缺乏统一标准与协作框架,导致“智能体”沦为碎片化的技术孤岛,难以形成规模化的自主协作能力。
从发展周期来看,即便按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研究部乐观预估,真正的智能体出现仍需2-3年时间。这不仅涉及算法突破,更依赖硬件算力、数据互通、协议标准等系统性进步。当前融资活跃的企业虽在垂直领域布局,但技术路径仍局限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延伸应用,尚未触及智能体的核心——环境感知与自主行动闭环。这种产业现状也印证了:Manus引发的热潮更多是概念驱动,而技术落地仍处于漫长的爬坡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