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18日,由全联新能源商会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新能源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低碳应用,市场多元”为核心主题,聚焦中国新能源产业全面市场化与高质量发展跃迁期的机遇与挑战。期间,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常务秘书长、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创始人、执行会长范丛明围绕“AI与新能源融合”展开深度分享,并接受了媒体专访,从产业协同、技术落地、人才培养到全球化布局,系统阐述了AI如何成为新能源产业破局的关键力量。
一、AI:连接“低碳目标”与“市场多元”的桥梁型生产力
范丛明对记者表示,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的同质化竞争加剧、单一市场依赖性强等问题,需通过“低碳目标牵引+市场多元拓展”双向突破,而AI正是串联二者的“桥梁型生产力”。
从推动低碳目标落地分析,AI可直接提升新能源生产与运营效率。如通过机器视觉、图像处理等技术,AI能优化光伏板清洁流程,大幅提升清洁效率,从而提高发电量;基于AI的风电出力预测模型,可显著提高预测准确率,减少“弃风弃光”,让新能源发电更稳定、更高效。
在激活市场多元价值方面,AI的核心作用在于“破解场景单一化”。范丛明以实际案例说明:深圳某新型工业园区通过AI驱动的“微电网+户用储能智能管理”方案,结合用户用电习惯、区域能源供需数据,为企业定制差异化能源解决方案,避免了“千企一面”的同质化布局;而“氢能+重卡”“新能源+乡村振兴”等跨场景方案,也需依托AI对多领域数据的整合分析,实现能源供给与场景需求的精准匹配,最终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反哺低碳技术迭代。
二、“AI+产业”到“产业+AI”:新能源破内卷的路径升级
针对新能源产业“结构性过剩”“内卷化”等痛点,范丛明提出“AI发展上下半场”理论,并明确其在新能源领域的落地逻辑:上半场是“AI+产业”,即通过通用AI技术,如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赋能新能源基础环节;下半场是“产业+AI”,即基于产业细分痛点定制AI方案,实现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
“新能源内卷的本质,是技术同质化与场景单一化。”范丛明指出,破解这一问题需从“技术适配”与“场景深耕”双管齐下。
技术端:摆脱对传统芯片的依赖,依托开源生态,如RISC-V架构相关的瑞士方案芯片,结合AI算法定制化,实现新能源设备,如光伏逆变器、储能BMS系统的低功耗、高适配性创新,从硬件层面打破“同质化竞争枷锁”。
场景端:AI需深入产业细分场景。例如,光伏企业可利用AI分析不同区域光照时长、阴雨天频率、用户用电习惯等数据,实现电站选址、发电量预测的精准化;针对南方无集中供暖、江苏“煤改电”等区域特色需求,AI可整合气候、能源价格、用户负荷数据,定制“光储热”一体化方案。未来,这些成熟技术将随着AI的进步拓展出更大发展空间。
目前,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正联合全国新能源商会、深圳、苏州等地产业集群,建立“新能源+AI场景库”,通过发布产业白皮书引导企业聚焦“光伏+农业”“风电+文旅”等细分赛道,避免盲目投资,推动多元化产品体系构建。
三、数据驱动智能体: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论坛提及“能源系统智能化是产业升级的核心方向”,而范丛明倡导的“数据驱动智能体”,正是解决新能源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核心载体。他解释,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本质是“数据驱动的全链条协同”,需构建覆盖“发电-储能-电网-用户”的一体化智能体。
以能源调度为例,智能体可实时采集光伏出力、电网负荷、储能SOC(荷电状态)等动态数据,自动调整充放电策略——在电价低谷时多储能,高峰时优先用储能供电,既保障电网稳定,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突破三大核心瓶颈:
数据确权与流转:新能源数据分散且敏感,如企业用电数据、用户缴费信息等,需由行业协会牵头推动“区域内数据共享试点”,明确行业数据、个人数据、公共数据的边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激活数据价值。
统一技术标准:参考手机接口从“760种统一为3种”的经验,联合光伏、储能头部企业先行先试,制定通用的新能源AI接口标准,实现不同企业设备与系统的互联互通,降低协同成本。
安全与合规:能源数据属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需建立“新能源AI安全认证体系”,确保算法备案可靠、数据来源合规,避免技术漏洞影响电网安全与国家能源安全。
四、“高校-企业-协会”协同:破解新能源AI人才缺口
新能源与AI交叉领域的人才缺口,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对此,范丛明结合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的实践,提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研发与场景育人:高校(新能源、AI专业院校)与企业(新能源整机厂、解决方案公司)共建专项实验室,以“氢能AI催化”“光伏智能运维”等实际场景为导向,企业提供资金与需求,高校输出技术研发能力,协会对接产业链资源,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课程改革与订单式培养:推动高校在新能源专业中增设AI模块(如物联网实训、储能安全AI管理),同时针对企业特殊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例如为企业定制“光伏逆变器AI算法工程师”课程,实现人才“毕业即上岗”。
行业认证与能力规范:建立分级分类的“新能源AI应用技能标准”,区分初级(数据标注)、中级(设备运维)、高级(系统设计)人才能力要求,通过职称认证(如人工智能正高/副高职称)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参考,缓解“企业招不到人、人才找不到岗”的错配问题。
范丛明向记者介绍,该模式在过去5年内已累计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超1万人,其中大量人才流向新能源AI交叉领域,为产业融合提供了人力支撑。
五、AI助力新能源全球化:从“设备出口”到“方案输出”
面对国际技术标准壁垒、贸易规则限制等挑战,范丛明认为,AI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放大器”,核心路径是从“单一设备出口”转向“智能方案输出”,并依托开源生态打破技术垄断。
范丛明表示,AI的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定制化适配全球需求:针对不同国家能源痛点,输出AI驱动的整体解决方案——如为欧洲家庭定制户用储能智能管理系统,为非洲离网地区设计“光伏+储能”一体化供电方案,通过AI优化能源调度,提升市场匹配度。
依托开源生态突破技术壁垒:联合全球企业共建新能源设备开源社区,如基于RISC-V架构的芯片设计方案共享,降低海外市场技术准入成本,摆脱对欧美芯片企业的依赖,同时推动中国方案与国际低碳标准对接。
优化碳足迹核算与贸易合规:利用AI算法精准核算新能源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帮助企业适应各国碳关税、绿色贸易规则,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范丛明建议,可依托新能源国际论坛的平台优势,设立“新能源AI国际协作论坛”,分享中国在户用储能AI管理、园区微电网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同时吸纳欧美在碳足迹核算AI模型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实现双向赋能。
从推动低碳效率提升,到破解产业内卷,再到助力全球化布局。在采访中,范丛明态度鲜明地指出:“AI已不再是新能源产业的辅助工具,而是重构能源生产、运营、合作模式的‘新质生产力’。在‘低碳应用,市场多元’的发展主题下,AI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规模领先’迈向‘质量引领’的关键一跃”。(杨翌)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