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摘要
内容
首页
关于AIIA
AGI·C大会
展商中心
展会信息
同期活动
AI资讯
国际交流
国际视野
活动预告
品牌活动
协会动态
产业要闻
通知公告
接待要闻
协会活动
会员专区
会员动态
申请入会
教育培训中心
培训动态
培训课程
认证查询
标准认证中心
职称评审
技能等级
标准信息
职称证书查询
技能证书查询
场景产品中心
供需对接会
场景推荐
检测认证中心
信息公开
规划计划及总结
公开年报
党建工会
党建工会
协会资源
专利导航服务基地
专利导航资讯
委员会/专委会
智能传感器委员会
CRVA—广东
AIGC委员会
通用人工智能委员会
人工智能大健康委员会
联系我们
企业招聘
人才推荐
如何采购一款好的人脸识别系统或产品
来源:
|
作者:
pmo81e9a1
|
发布时间:
2019-01-21
|
1717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期,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公布了有工业界黄金标准之称的全球人脸识别算法测试(FRVT)结果,排名前五的算法被中国包揽,冠军算法的成绩已经达到千万分之一误报下的识别准确率超过99%。
然而,全球人脸识别算法测试(FRVT)终归是一个比赛,就像去参加一场奥数竞赛,有一定天赋的人加上后天的训练,就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在实际生产、生活环境中,人脸识别还面临着诸多干扰因素,比如光线、遮挡、表情等,举个例子,大太阳底下的你,可能无法用脸“刷”开手机(光线);带了口罩的你,几乎无法用脸给手机解锁(遮挡);大笑的你,也可能用脸解不开手机的“锁”(表情)。
能解决掉上述这些干扰因素,就是一款好的人脸识别系统或产品?其实不然,这些因素是外在的干扰,更像是考试里的附加题,并不能作为一个评价产品质量的绝对指标。那么,什么才是评价人脸识别系统好坏的指标呢。首先,要说说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现如今,人脸识别主要用在“1:1”和“1:N”两种场景下:所谓“1:1”,就是识别“你是你”;所谓“1:N”,就是识别“你是谁”。“1:1”场景常见的应用有人证核验、刷脸支付、刷脸解锁等;“1:N”场景常见的应用有人脸识别闸机、智能安防、客户识别等等。
搞清楚人脸识别的应用,在实际产品采购和交付时,供需双方还是会存在诸多困扰和问题。需求方的困扰可能是“我说‘人脸识别’,是你说的‘人脸识别’吗”、“我有需求,但我不了解如何评价一个人脸识别系统”、“他们宣传的功能和性能可信吗”;而供应方可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生产的‘人脸识别’产品,是你要的那个‘人脸识别’吗”、“我怎么证明我的产品靠谱”、“你们想了解哪些功能和指标”。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或“AIIA”)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央网信办四部委指导下的行业组织,成立于2017年10月,现已经拥有近400家成员单位。作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军组织,联盟评估认证工作组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围绕市面上日渐增多的“人脸识别闸机”、“人证核验系统”开展了评估规范的编制工作,并已经定稿。
这些评估规范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深醒科技、中科博宏、云从、易启科技、旷视、微软等单位主导编写,百度、腾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360、依图等单位参与讨论,凝结了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
评估规范在给供需双方建立“统一语境”的同时,也规定了相关人脸识别系统或产品的指标要求和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基本信息披露、系统成熟度评估两大方面,涉及人脸注册失败率enrollment failure rate(EFR)、正确识别率correct recognition rate(CRR)、错误接受率false acceptance rate(FAR)、错误拒绝率false rejection rate(FRR)、人脸识别平均响应时间face recognition average response time、欺骗接受率deceptive acceptance rate(DAR)、活体检测liveness detection等诸多核心指标,以及评价与产品特性相关的功能、性能、安全指标。基于人脸识别的人证核验系统评估规范的目录见下图。
图:基于人
脸识别的人证核验系统评估规范目录
近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将就“基于人脸识别的闸机系统”、“基于人脸识别的人证核验系统”开展评估测试,不仅将为被测产品提供测试报告,还将为通过测试要求的产品颁发相应证书。我们相信,这次评估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考试,更是让人脸识别产品供应方脱颖而出的好机会。而本次评估测试的结果,也将成为需求方采购一款人脸识别系统或产品的重要参考。
AIIA“基于人脸识别的闸机系统”、“基于人脸识别的人证核验系统”评测咨询:
颜媚,18811793158, yanmei@caict.ac.cn;
石霖,13581563677,shilin1@caict.ac.cn。
上一篇:
中国人工智能在制造业......
下一篇:
四举措推动人工智能和......